众所周知,随着年纪的增长,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常常逐渐加深。尤其是对于那些深深爱过一生的老年夫妇来说,往往一方离世股票配资股票,另一方也会很快随之而去。心理学上有这样的说法:当老年人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和求生的意志时,他们的身体状态会急剧恶化,甚至有可能在没有明显疾病的情况下,突然平静地离世。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如此脆弱,正如北大教授陈司寇所证明的那样,世间事物总是充满对立,悲观和乐观总是并存的。
陈司寇,曾是北京某中学的老师,而她的丈夫赵宝熙则是一位北京大学的教授。两人相识于北大,彼此间的爱情甜蜜而深厚。随着岁月流逝,赵宝熙的健康状况开始逐渐恶化。2012年,赵宝熙因病去世,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。面对父亲的去世,赵宝熙的孩子们十分悲痛,但他们更担心的是母亲陈司寇的情绪变化。毕竟,两人一直是恩爱有加的夫妻,孩子们害怕母亲因失去丈夫而陷入深深的悲伤和孤独。为了确保母亲的健康,孩子们甚至主动提出接她一起住,但陈司寇坚决拒绝了她们的好意。
展开剩余81%陈司寇的拒绝并非没有道理。她告诉女儿:“我明白你们的关心,也确实为失去你父亲而伤心,但我依然会坚强地活下去。你们也有自己的生活,我不希望因为我而打扰你们的安宁。”她的坚定让孩子们无言以对,最终他们尊重了母亲的选择。此后,陈司寇便独自一人生活,偶尔想起已故的丈夫时,她会静静地站在他的遗像前,久久不语。
然而,赵宝熙的儿女们并没有完全放下心来。他们担心母亲的身体状况,便再次回到母亲身边,这一次,他们带来了一位保姆。然而,令他们意外的是,陈司寇再次拒绝了这份好意。她认为自己身体仍然硬朗,完全不需要照顾,反而会让孩子们感到更大的负担。最终,孩子们与保姆商量,达成了妥协:每周两次上门打扫卫生。此时,陈司寇的孩子们发现母亲的精神状态出乎意料地好,似乎比失去丈夫时更加从容不迫。
这一切变化并非偶然。在独居的日子里,陈司寇逐渐看透了生死的真谛,尤其是人际关系中的生老病死。她开悟了:“人活在世,终究会死,死亡并不可怕,迟早都会到来。”她的开朗与豁达,正是她长期热爱阅读和学习的结果。赵宝熙去世后,陈司寇虽然偶尔感到孤独,但她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,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。她每天都在不断学习,有时守在电视机旁观看新闻,或者捧着一本书陶醉其中,甚至还开始追看一些年轻人喜欢的热播剧。
陈司寇的女儿透露,母亲最喜欢的书是《易经》,她常常捧着这本书,手指反复摩挲,若遇到感兴趣的内容,便在书页上做些标记。你可能会认为,陈司寇是一位充满浪漫情怀的文学爱好者,但实际上,她的阅读兴趣远不止此。她的书单从天文到地理,文科理科无一不涉猎。令人惊讶的是,陈司寇甚至自学了中医。晚年时,由于常感到腰背酸痛,陈司寇便购买了几本中医书籍,专注研究穴位疗法。
有一次,陈司寇腰痛得难以忍受,但她并没有立刻求助医生,而是翻开穴位书,自己动手按摩,结果症状竟然缓解了。还有一次,陈司寇因为不明原因全身剧痒,去医院也未见效,最终她再次依靠自学的穴位疗法,成功缓解了症状。陈司寇的儿子骄傲地说:“母亲的智慧和自信,真是让人佩服。”
陈司寇与儿女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,尤其是在教育方面,她为孩子们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。陈司寇与丈夫赵宝熙都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那个时期,教育资源匮乏,尤其是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更是难能可贵。然而,陈司寇从未放弃,她通过刻苦学习,不仅在小学时连续获得优异成绩,还免去了学杂费,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。
在北大,陈司寇遇到了她的丈夫赵宝熙。由于战乱,他们一起从北平转移至昆明,在西南联合大学继续深造,并积极参与当时的学生运动。毕业后,赵宝熙留校任教,而陈司寇则来到北京的一所中学。两人共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,尤其是在政治学领域,他们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政治学博士,并创作了经典的《政治学概论》等学术作品。
时间荏苒,陈司寇与赵宝熙退休后回到北大养老,并定居在学校提供的养老院。直到有一天,赵宝熙因病去世。尽管失去了心爱的丈夫,陈司寇并没有陷入深深的悲痛中,她很快振作起来,继续积极面对生活,甚至培养了新的兴趣爱好,比如学习医学和观看电视剧。
随着岁月的流逝,陈司寇迎来了她的90岁生日。在儿女们的欢声笑语中,她双手合十许下了心愿。然而,幸福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。在她95岁那年,陈司寇突然出现了便血的症状,孩子们立即将她送往医院。经过检查,医生发现她的肾脏上长了一个恶性肿瘤。面对这一噩耗,儿女们坚持要为她进行手术,但陈司寇却坚决拒绝了手术治疗。她表示:“我已经年纪大了,手术太过折腾,即使手术成功,后续的并发症我也难以承受,不如安然度过最后的日子。”
尽管医生和儿女们都感到震惊,但陈司寇始终保持冷静,决定按自己的方式度过剩余的时光。奇迹般地,她在没有手术的情况下,健康地度过了两年。医生们都表示,这种情况是前所未见的。陈司寇通过控制饮食,调整酸碱平衡,结合自学的穴位疗法,成功地控制了病情。然而,最终,她还是离开了人世。在她临终前,她留下了一句深刻的话:“我的遗体应捐献给需要的人。”这句话,深深触动了所有人,也成为了人们反思人生的哲理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